两化融合相关政策解读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协同信息产业融合发展,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互联网+”发展趋势是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出发点,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大的范围、更细的行业、更广的领域实现彼此交融,加快释放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巨大潜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然而工业和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能否实现并获得明显的成效,其核心实施主体为广大企业,只有众多企业都能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面向产品与客户应用实现降本提质增效,并形成良性循环的企业生态,才能达成整体产业的转型升级。

两化深度融合是通过分层递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推进不同信息化基础的工业企业均能实现与之工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两化融合实施策略。工业与信息化部制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GB/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指南(GB/T23002-2017)》等相关文件作为实施指南。江苏省发布了《江苏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江苏省工业互联“528”行动计划、江苏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365"工程,等作为我省推进执行两化融合工作的具体行动纲领及方案,打造网络、平台、安全、生态、支撑5大体系,建平台、用平台2大核心,8大任务工程服务规范和行动依据,重点围绕五星级上云企业、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创新发展方向,全面推进两化融合和发展工业互联网等各方面工作。

提升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是在推动制造业面向两化融合进行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的主要着力点,是支撑国家战略落地的有效手段,主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了解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现状,二是提出实现制造能力信息化的核心要素、方法和路径。面向企业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咨询诊断服务,旨在为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提供指导,帮助企业认清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能够根据制造与信息化成熟度模型进行自我评估与诊断,达到有针对性地实现制造转型升级并最终提升智能制造能力的目的。

我省虽然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雄厚的科教实力、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具体的实体工业企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在创新转型升级的发展过程中不仅缺少资金支持,更对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实现创新与转型升级发展缺乏所需的思路与实施方法。不少企业还缺乏对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的全面思考和理解,缺少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上云上平台的相关经验。迫切需要专业咨询服务机构深入企业调查和研究,融入科学、合理、全面、灵活的诊断体系,在为企业进行全面分析基础上提供诊断服务和顶层设计,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应用为主线,形成完善的企业服务体系,助力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步伐。

江苏两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8〕98号),进一步推进我省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组织开展2019年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申报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类别

1、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包括跨行业跨领域、行业级、企业级等3个方向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

2、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主要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企业制造系统、产品、资产及商业流程等方面实现优化提升的建设项目。

二、申报要求

(一)基础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应在江苏省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和制度,信用良好且无违法记录。

2、申报单位须填写《江苏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申报书》或《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申报书》,申报单位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并报送所在地区工信局审核推荐。

(二)分类申报要求

1、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申报要求。申报单位应符合《江苏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遴选要素条件》。被认定为2018年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类项目单位须参加此次申报工作,并根据当前建设发展情况分类申报跨行业跨领域、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先认定和支持推进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

2、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申报要求。申报项目须为已建成项目,且近3年(2017年1月1日年至今)以内的平台和系统开发费、智能设备(终端)购置费、测试验证和项目咨询费、项目实施人员工资等投入总计不低于2000万元(须提供发票或专项审计报告)。优先认定和支持具有5G应用场景的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项目。

三、支持政策

1、大力支持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申报省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工业互联网类项目。

2、优先推荐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申报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类相关项目。

3、大力宣传推介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经验成果,加大对发展示范企业的宣传推介力度,提升示范企业影响力,扩大示范带动效应。

4、对具有对外服务功能的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加大市场推广力度,促进其产品和服务的应用。

江苏省“365”工程

2018年7月2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以及江苏省政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江苏省经信委联合华为启动实施江苏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365”工程(苏经信企信〔2018〕530号)(以下简称“365”工程)。

“365”工程,旨在更好地发挥工业互联网服务机构作用,瞄准江苏省重点发展行业和领域,突出工业互联网发展重点方向,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建设跨行业跨领域、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和标杆企业,助力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建设。

一、工作目标

工程重点围绕五星级上云企业、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创新发展方向;聚焦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核心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配件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在2020年前打造50个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标杆项目,助力江苏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和品牌企业建设。

二、工作任务

“365”工程将充分发挥华为“云+联接”能力,为江苏制造业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服务,主要任务如下:

1、工业互联网建设咨询

帮助企业深度了解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应用模式,从业务、运营、IT架构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并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支撑企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2、工业互联网网络提升

依托华为IOT、边缘计算、eLTE和5G等能力,为企业提供“厂线-车间-整厂-产品”不同层次的联接服务,数据采集服务及边缘分析服务。帮助企业实现设备互连、生产协同、产品数字化和可视化管理,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助力企业服务化转型,为智能制造打下良好基础。

3、企业云化应用服务

联合合作伙伴提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维护等全流程云应用服务,推进企业应用CAD/CAE、软件开发服务、MES、ERP等,帮助企业高效构建自身数字化平台。同时结合华为EI和大数据能力,帮助企业实现健康设备管理、优化工艺流程、挖掘增值效益、辅助市场决策,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

4、工业互联网平台合作建设

围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发展需要,依托华为工业互联网云平台能力,联合打造面向区域、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于本区域、本行业企业,以点促面,带动区域和行业整体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5、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标杆建设

推进龙头企业、重点产业集聚区与华为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五星级上云企业、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创新发展标杆项目。

6、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试点区建设

推进在工业互联网建设发展方面有一定发展基础的设区市、县(市、区)、国家级开发区与华为开展工业互联网建设发展全方位合作,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试点区。

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要素条件

根据国家《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以及江苏省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工作要求,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技术集成应用,做好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项目遴选工作,特制订本要素条件。

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主要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综合运用数据采集与集成应用、建模分析与优化等技术,实现制造系统各层级优化,以及产品、工厂资产和商业的全流程优化。本要素条件主要包括基础技术要素条件,制造系统优化要素条件,以及产品、资产和商业全流程优化要素条件和跨链条优化要素条件。

一、基础技术要素条件

1、网络技术

在工厂内建有相对完善的通信网络架构,建立标识管理系统,运用实时工业以太网、4G/5G通讯、NB-IoT、工业PON、IPv6等技术,实现设计、工艺、制造、检测、物流等各环节之间的全面互联互通,并形成对产品局部或全部生产流程的信息追溯能力。

2、平台技术

在工厂内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数据的集成、分析和挖掘。综合运用协议转换、边缘计算、分布式存储、并行计算、负载与资源调度、多租户管理、容器与虚拟化、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微服务架构(MSA)、图形化编程、低代码开发、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等技术,拓展数据的汇聚与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管理与决策能力,实现面向单独及综合场景的统一建模与集成分析优化。

3、安全技术

在工厂内部署运用工业防火墙、安全检测审计、入侵检测等安全技术措施,形成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有效避免系统失效。

二、制造系统优化要素条件

1、生产现场优化

运用智能感知与控制、机器视觉、边缘计算、数据可视化管理、数据挖掘、模式识别、统一模型管理等技术,完成生产现场的工艺优化与质量检测。

(1)围绕工艺优化,建立生产工艺的建模分析环境,基于工艺参数优化模型,评估和改进当前操作工艺流程,对偏离标准工艺流程的情况进行报警,并实现生产过程中工艺流程的快速优化与调整。

(2)围绕质量检测,将各类图像识别算法、结构光检测算法、激光检测算法、声波检测算法转化为通用组件,通过调用各类组件,实现产品质量数据的在线检测。

2、生产管理优化

运用数据集成、统一模型管理、模式识别、事件驱动架构、大数据、数据仓库、非关系型数据库、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挖掘、系统冗余、路径规划算法等技术,完成生产管理层的进度智能管控、全流程质量优化、能源效率优化、厂内物流优化、智能安全管控。

(1)围绕进度智能管控,汇聚客户订单、生产线、人员等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发现历史预测与实际的偏差概率,考虑产能约束、人员技能约束、物料可用约束、工装模具约束,通过智能的优化算法,制定预计划排产,并监控计划与现场实际的偏差,动态的调整计划排产。

(2)围绕全流程质量管控,对生产线、产品等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采集集成,建立产品质量控制分析模型,形成产品生产全流程数据追溯能力,实现对质量缺陷产品的生产全过程进行回溯。

(3)围绕能源效率优化,建立能耗仿真模型,基于生产线各关键环节能耗排放和辅助传动输配数据进行多维度预测分析,给出优化负荷与能耗平衡的最佳生产组织方案。

(4)围绕厂内物流优化,建立路径优化与调度分析仿真环境,通过部署路径优化引擎组件等方式,优化AGV等设备的任务指派和行驶路径,在集成生产环境数据后,企业能够进一步实现物流车辆的路径动态优化与多目标调度协同控制动态优化。

(5)围绕智能安全管控,建立面向重大安全风险问题的分析模型与预测模型,实现面向重大安全风险问题的关键参数监测与风险预警。

3、经营管理优化

运用统一模型管理、事件驱动架构、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挖掘等技术,完成经营管理中的生产管控一体化、库存管理优化和财务流程优化。

(1)围绕生产管控一体化,集成各类软件和接口功能模块,打通OT、IT数据,基于统一的参数化调度规则,实现企业管理层对设备执行层的直接调度与控制,大幅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2)围绕库存管理,建立生产计划设计、生产进度管控、库存管理的统一模型与综合分析环境,通过对统一架构的生产进度管理模型、产品物料输送模型、库存管理模型进行综合分析,最大化节约库存资源,并根据订单信息,动态调整生产计划进度,优化库存管理。

(3)围绕企业财务流程优化,建立各类财务流程通用的集成环境,打通财务与生产管控、库存管理、客户管理、订单管理环节,利用统一的财务流程模型,实现财务系统与各经营管理系统的高效协同,优化财务流程。

三、产品全流程优化要素条件

运用三维建模仿真、统一模型与接口管理、AR/VR、离散事件仿真、数据挖掘等技术,完成综合设计仿真优化、设计制造一体化、产品服务优化和产品使用反馈优化。

1、综合设计仿真优化

打通产品设计模型、工程仿真模型与工艺仿真模型,构建虚拟数字样机、建立多学科联合建模仿真环境,实现产品的可制造预测与设计、工程与工艺一体化仿真优化。

2、设计制造一体化

建立设计文件与生产装备控制指令的转化规则库,统一文件格式与传输接口,完善文件转化流程与管控系统,实现dwg、dxf、prt、drw、step等设计文件向G代码等生产装备控制指令的自动转化,打通产品设计环节与生产环节。

3、产品服务优化

建立产品运行检测与优化模型,对产品运行、故障数据进行筛选、梳理、存储和管理,向用户提供产品的运行维护、在线检测、预测性维护、故障预警、诊断修复、运行优化和远程升级服务。

4、产品使用反馈优化

建立产品生产数据和服务/维护数据资源库,将数据反馈到产品的设计和模拟制造阶段,改进产品谱系,优化产品性能,驱动产品优化创新。

四、资产全流程优化要素条件

运用虚拟制造、离散事件仿真、三维模型仿真、事件驱动架构、统一模型管理、非关系型数据库、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挖掘等技术,完成工厂设计仿真优化、工厂资产运行优化、工厂资产故障预测。

1、工厂设计仿真优化

建立工厂资产与生产流程仿真的环境,建立工厂资产三维模型与生产流程离散事件模型,完成对工厂建成后全厂布局与全部生产流程的虚拟仿真,实现工厂布局优化与制造流程设计缺陷消除。

2、工厂资产运行优化

通过平台IoT Hub等方式接入设备运行,实现对传感器、控制器、机床、机器人等各类设备的数据采集,建立设备参数优化模型,实现基于实时生产环境数据、排产信息、历史运行数据的参数智能配置。

3、工厂资产故障预测

面向工厂高价值装备建立故障规则库,汇集历史运行与故障数据,训练故障预测模型,基于模型进行故障推断,实现厂内设备的故障在线诊断与预警、预测性维护以及故障修复。

五、商业全流程优化要素条件

运用事件驱动架构、统一模型管理、非关系型数据库、数据挖掘、产品全流程追溯、用户特征聚类与画像等技术,完成用户需求预测、供应链协同、制造资源协同、全价值链集成优化。

1、用户需求预测

建立产品需求预测模型,并建立科学的商品生产方案分析系统,结合用户需求与产品生产能力,形成满足消费者预期的产品品类、数量、组合预测,实现对市场的预知性判断。

2、供应链协同

打通供应链上下游生产计划、进度排产、物流配送(输送)环节,实现对全链条生产计划的监测与调整能力,实现面向终端用户的生产计划进度协同与并行组织生产。

3、制造资源协同

面向企业生产、库存、配送等制造资源,依托平台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机制与交易模块,整合并公开发布行业制造资源,引导资源供需对接,采取资源有偿共享模式,实现跨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化。

4、全价值链集成优化

建立涵盖原材料价格、生产计划、生产进度、成品订单的全价值链统一分析模型,打通企业生产性原材料采购、单位能耗管控、进度排产、成品销售等环节,实现基于全价值链数据的生产计划智能决策与生产进度动态调整。

六、跨链条优化要素条件

1、柔性可重构制造系统设计

面向单元化、模块化产线设计,依托平台建立生产单元可重构规则库,重点探索基于产品设计数据的装备、软件、系统智能配置算法,以及面向生产单元、模块的智能组织方式,打通产线设计与产品设计环节,实现制造系统的生产单元自配置与产线自组织。

2、基于供应链的产品设计优化

建立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优化规则库,建立涵盖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和供应链设计的综合成本分析模型,打通产品设计环节、仿真环节与供应链设计环节,实现基于供应链设计需求的产品设计优化。

江苏省星级上云企业评定工作指南(2020年版)

一、总则

(一)目的

为落实《加快推进“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苏经信企信〔2017〕923号),大力推动“企业上云”,支撑星级上云企业评定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二)适用范围

1、本指南适用于在江苏省注册且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

2、三星级上云企业应通过采购公有云服务的形式上云;四星和五星级上云企业可通过采购公有云服务、自建私有云或以混合云等形式上云。

二、组织管理

(一)主管部门

江苏省工信厅,各设区市工信局及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工信局负责组织星级上云企业评定工作。

(二)分级管理

三星级上云企业由各设区市工信局及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工信局组织评定,结果报省工信厅。四星级、五星级上云企业由各设区市工信局及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工信局组织推荐,省工信厅组织评定。

三、上云范围及内容

(一)业务上云

企业通过购买公有云服务,或建设私有云、混合云等方式,应用工业APP及基础云服务,实现核心业务上云。

1、工业APP应用

(1)设计

研发设计应用。选用建模、分析、制图、工艺、仿真、逆向、试验、数控编程等云端研发设计服务,共享研发设计工具,降低成本,保障研发设计信息安全。

研发设计案例库。建设云端研发设计案例库,实现研发设计案例的在线分析、集成、共享和管理。

研发设计协同。选用任务分发、任务众包、分工协作等云设计服务,实现部门及企业间跨地域、多语言的协同开发。

(2)生产

生产排产管理。在云端制定预排产计划,并分析计划与现场实际的偏差,动态调整排产计划。

制造执行系统。选用云端MES,进行制造数据管理、计划排程管理、生产调度管理、质量管理、人员管理、工作中心、工具工装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底层数据集成分析、上层数据集成分解等管理模块,为企业打造一个扎实、可靠、全面、可行的制造协同管理平台。

(3)物流

供应商关系管理。选用云端SRM,通过供应商分类选择、战略关系发展、供应商谈判和供应商绩效评价等服务,在供需双方间建立和维持长久、稳定紧密的伙伴关系,从而达到降低采购成本、提升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

采购管理。选用云端采购管理系统,明确需采购的产品种类与数量,对采购订单、交货日期、预发货清单等进行统一管理,帮助授权用户从云端获得供应商、采购价格行情参考和分析等相关数据和信息。

物流管理。选用云端物流管理系统,统计分析物料库存状态、制定物流计划、统一管理运力并追踪产品物流信息。

企业资源规划。选用云端ERP,对信息进行充分整理、有效传递,使企业的资源在购、存、产、销、人、财、物等各个方面能够得到合理地配置与利用,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4)销售

利用电商云、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平台等,进行商品展示推广、交易管理、支付管理等,降低企业电子商务部署成本。

(5)服务

客户资源管理。选用云端CRM,协调企业与顾客间在销售、营销和服务上的交互,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方式,向客户提供创新的、个性化的客户交互和服务。

客户服务。选用呼叫中心、客服工作台、智能客服机器人等云端客户服务,打造高效智能客服体系,向客户提供智能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2、基础云服务

(1)计算资源。根据业务需求,选择云服务器、容器、弹性伸缩、GPU等不同类型的计算服务,实现集中资源管理和动态分配。

(2)存储资源。根据数据的冷热属性,选择对象存储、块存储、文件存储、归档存储等不同类型的存储服务,提高数据存储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

(3)数据库。选用数据库云托管服务或关系型、分布式、时序等不同类型的云数据库,及数据复制与管理服务,实现跨平台、跨业务的数据库统一管理。

(4)管理工具。采用微服务、应用运维、应用性能等云运维产品,实现应用系统的云化智能运维。

(5)安全

数据安全。选用数据云安全产品和服务,实现企业数据防篡改、防盗用保护。

业务安全。选用注册保护、登录保护、漏洞巡检、应用加固等不同类型的业务云安全产品和服务,监控业务运行状态,及时预警业务运行风险,通过关联性分析生成风险解决方案并实施,持续优化业务安全防御,保障业务稳定安全运行。

网络安全。选用子账户管理、访问控制,漏洞扫描与修复、入侵检测防御、防火墙、分布式拒绝服务防护、Docker镜像安全检测等不同类型的网络云安全产品和服务,保障企业网络安全,降低网络安全构建成本。

工业系统安全。选用具有设备、工控系统、关键零部件等安全防护机制的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平台,主动防护漏洞危害与病毒风险,提升安全可靠能力。

云灾备。在云端对生产业务系统及业务数据进行容灾备份,提升系统与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二)数据上云和设备上云

企业可通过私有云、公有云或混合云的模式,实现基础、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数据上云,以及高能耗设备、通用动力设备、新能源设备、智能装备等工业设备上云,结合边缘侧对数据处理和分析,获得设备管理、数据监控、决策优化等云端服务。

1、数据上云

(1)基础数据。将企业在人力资源、财务、行政等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上传到云端,并对其进行分析及展现。

(2)设计数据。将设计过程的制图、仿真、逆向、试验、优化等数据上传到云端,并对其进行分析及展现。

(3)生产数据。将生产过程的产能、进度、质量、耗损等数据上传至云端,并对其进行分析及展现。

(4)物流数据。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等数据上传至云端,并对其进行分析及展现。

(5)销售数据。将销售过程的销售额、销售利润、订单信息、用户消费习惯等数据上传到云端,并对其进行分析及展现。

(6)服务数据。将服务过程的客户信息、客户满意度、产品运行、健康状况等数据上传到云端,并对其进行分析及展现。

2、设备上云

(1)高能耗设备。将炼铁高炉、工业锅炉等高能耗设备接入云端,开展设备状态监测、工况优化、故障诊断和远程运维等服务,提高设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风险防范能力。

(2)通用动力设备。将柴油发动机、大中型电机、大型空压机等通用动力设备接入云端,开展运行监测、故障预警、预测性维护、能效优化等服务,保障设备安全、可靠、稳定、高效运行。

(3)新能源设备。将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设备接入云端,开展设备建模、功率预测、调度优化等服务,提高发电效率、降低运维成本,提高并网效率。

(4)智能装备。将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智能化水平较高的设备接入云端,开展设备资产管理、健康监测、运营优化、能力交易、安全操作等服务,培育网络化协同制造、供应链金融、设备租赁等新模式。

3、边缘计算

(1)数据处理。在边缘侧对数据进行筛选、压缩、加密等操作,剔除其中无效、异常或冗余的数据,降低数据包容量,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安全性和保密性等。

(2)数据分析。在边缘侧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减轻云端计算的压力,形成有用的信息和结论。

4、设备服务

(1)设备管理

设备台账。对设备型号、规格、功能描述等在云端进行电子化管理,形成设备档案,实现设备历史维保记录的追溯。

设备点检。云化实现设备定时提醒、定位打卡、结果上报等功能,加速企业点检过程。

工单管理。通过自定义流程子系统,实现工单在云端的柔性化管理,企业可以自定义工单类型、触发条件、闭环流程等,使企业各类事件能够快速响应。

维修保养。实现设备保养计划、维修申请、现场操作、维保决策等环节在云端的信息化管控,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效率,降低维保不到位带来的风险。

(2)数据监控

实时数据。通过数据采集链路,将设备的运行状态与运行参数实时展示,数据可以通过订阅推送的方式实时更新。

数据报表。利用数据统计子系统形成各类统计报表,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展现。

信息追溯。支持查询及回溯设备的历史数据,通过图表形式反映其数据特征与历史趋势。

组态画面。利用组态界面工具,绘制现场拓扑仿真图,实现设备在线情况、异常情况、运行参数等信息的集中展示,把握设备的整体运行情况。

异常报警。通过配置报警策略设置报警触发条件,当报警触发时可及时收到提醒,并将报警相关的异常数据进行打包,用于分析异常报警时刻数据的波动情况。

(3)决策优化

反向控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网络链路在云端对设备进行远程控制,以实现设备参数调整、停启、执行等操作。

执行优化。基于数据分析结果、知识库等,实现设备算法的自我优化及执行过程的自我决策。

(三)上云成效

通过上云,有利于帮助企业降低信息化建设和运维成本,基于数据可视化、设备可视化实现经营管控能力增强、生产效率提升、业务模式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各系统间及各业务环节间的数据联通、共享,在市场交易分析和预测、产品/设备远程监控与运维、产品质量管控及工艺优化、产业链协同、基于云计算的新型制造模式等方面取得显著应用成效。

1、基础应用

(1)成本下降。通过采用云服务的方式,实现企业信息化实施和运维成本,以及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环节运营成本的降低。

(2)数据可视化。基于云服务,借助图形化手段,将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经营管理等信息进行清晰有效地传达与展示。

(3)设备可视化。利用云服务,实现设备位置、状态、能耗等数据与信息的集中化展示与管理。

(4)经营管控能力增强。利用云服务,对人员、设备、物料、数据等资源采用数字化手段进行集中管理,优化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环节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管控能力。

(5)生产效率提升。利用云服务,形成以数据为核心驱动要素的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企业生产制造效率。

(6)业务模式优化。利用云服务,推动生产和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再造,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企业业务模式的持续优化。

2、基于数据+模型的创新应用

(1)市场交易分析和预测。基于云化的核心业务系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市场交易数据、交易行为进行分析,预测市场趋势,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决策支持。

(2)产品/设备远程监控与运维。在产品/设备全生命周期中运维服务阶段,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化和智能技术,实现产品/设备状态监测、健康及故障诊断、预测分析、预防性管理等远程的监控与运维。

(3)产品质量管控及工艺优化。基于云化的核心业务系统,通过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产品质量检测和控制,以及通过对产品生产、销售及售后相关反馈信息的收集,实现对产品功能、工艺等方面的优化和改进。

(4)产业链协同。通过设置产业链不同环节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和增值流等一系列要素,推动横向、纵向和端到端的集成,实现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的优化配置和提升,促进产业链中上下游的高效运转与协同创新。

(5)企业运营分析和预测。通过收集、融合、分析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类数据,打通企业核心价值链,对企业的运营数据进行实时呈现,客观展示企业全景,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和预测模型,演绎企业的未来趋势,为企业运营现状分析和未来预测提供支撑,帮助企业跨越增长瓶颈,实现可持续改善。

(6)基于云计算的新型制造模式

智能制造。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个性化定制。以用户或订单为中心,根据产品总体结构或原型,结合个性化需求完成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

网络协同制造。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将串行工作变为并行工程,实现供应链内及跨供应链间的企业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商务等的协作的生产模式。

服务型制造。将物理或虚拟资源进行服务化封装,对封装的服务进行建模和描述并发布到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平台,提供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实现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整合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效利用,使得以传统产品制造为核心的模式向以提供服务为核心的模式转变。

四、评定标准

根据企业业务上云、数据上云和设备上云、企业上云成效,评定企业上云的星级。具体如下表所示。

子类 子域 三星 四星 五星 备注
业务上云 工业APP应用 设计 研发设计应用 至少实现任意两项子域内容 - 至少实现任意三项子域内容 三星级只需满足工业APP应用或者基础云服务其中一类要求;五星级两类要求需同时满足
研发设计案例库
研发设计协同
生产 生产排产管理
制造执行系统
物流 供应链关系管理
采购管理
物流管理
企业资源规划
销售 电商系统
服务 客户资源管理
客户服务
其他工业APP应用
基础云服务 计算资源 至少实现任意三项子域内容 至少实现任意五项子域内容
存储资源
数据库
管理工具
安全 数据安全
业务安全
网络安全
工业系统安全
云灾备
数据上云和设备上云 数据上云 设计数据 - 至少实现任意三项子域内容 至少实现任意三项子域内容
生产数据
物流数据
销售数据
服务数据
企业其他数据
设备接入 高能耗设备
通用动力设备
新能源设备
智能装备
其他设备
边缘计算 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
设备服务 设备管理 设备台账 至少实现任意三项子域内容 至少实现任意三项子域内容
设备点检
工单管理
维修保养
数据监控 实时数据
数据报表
信息追溯
组态画面
异常报警
决策优化 反向控制
执行优化
上云成效 上云时间 连续不少于3个月且申报时仍在使用所填报的各项云服务
上云投入1,2 不低于2万元 - - 按2019年1月1日后产生的金额计算(合同、发票兼具)
不低于6万元 - -
不低于20万元 - -
基础应用 成本下降 至少实现任意两项子域内容 至少实现任意三项子域内容 至少实现任意四项子域内容
数据可视化
设备可视化
经营管控能力增强
生产效率提升
业务模式优化
其他基础应用
基于数据+模型的创新应用 市场交易分析和预测 - - 至少实现任意一项子域内容
产品/设备远程监控与运维
产品质量管控及工艺优化
产业链协同
企业运营分析和预测
基于云计算的新型制造模式 智能制造
个性化定制
网络协同制造
服务型制造
其他创新应用

注:1、上云投入主要包括服务器、防火墙、智能传感、网关、联网改造等云基础设施的采购投入,云产品、云服务、云解决方案的采购投入,以及云运营投入。

      2、为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对于纳入省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的申报主体,其“上云投入”方面不做要求,只须符合其他相关要求即可申报,并予以积极支持。

五、评定程序

(一)企业申请

1、2020年5月和8月各组织一批星级上云企业申报工作。企业根据申报星级,填写《星级上云企业评定申请表》(简称《评定申请表》,见附件2及附件3)及配套证明材料,申请表由企业加盖公章后提交各设区市工信局及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工信局。

2、已经被评定为三星级上云企业的,可再次申报四星级或五星级上云企业;已经被评定为四星级上云企业的,可再次申报五星级上云企业。

(二)材料审查

1、各设区市工信局及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工信局组织对星级企业《评定申请表》及其配套证明材料进行初步审查。

2、各设区市工信局及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工信局将符合要求的四星级、五星级上云企业项目材料汇总报送省工信厅。

(三)评定审核

1、各设区市工信局及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工信局依据本指南要求组织开展三星级上云企业申报项目评定工作,将评定结果报省工信厅。

2、省工信厅依据本指南要求组织开展四星级和五星级上云企业申报评定工作。

(四)结果发布

省工信厅定期综合发布全省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上云企业名单。

六、附则

(一)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本指南由江苏省工信厅负责解释。

江苏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遴选要素条件

一、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一)平台基础建设能力

1、边缘接入能力。

兼容多类工业通信协议,可采集生产装备、装置、传感器、控制系统和工业产品等各类工业数据,兼容多类工业通信网络和通用网络协议,可在边缘层实现数据预处理并加载边缘应用。适配主流工业控制系统,可实现参数配置、功能设定、维护管理等设备管理操作。

2、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具有完整的云计算架构,能够基于公有云、私有云或混合云提供服务,部署主流数据库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可灵活调度的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并具备弹性扩容能力,满足海量工业数据的高并发处理需求,且积累存储一定规模的工业数据。平台能够对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状态进行管理和监控,对异常状态进行故障告警。

3、PaaS平台管理能力

3.1运行与管理能力。能够借助Cloud Foundry、OpenShift等成熟架构技术,构建具备资源调度分配、组件快速部署等能力的应用运行环境。具备多租户权限管理、用户需求响应、交易支付等多类用户管理功能。

3.2工业数据资源管理能力。支持多类软件系统数据的云端集成;具备海量工业数据存储与管理能力,可实现海量工业数据的存储、编目与索引,以及流处理和批处理;具备海量工业数据治理能力,提供数据去重、数据合并及数据质量评估等功能。

3.3工业建模与应用开发能力。提供多类开发语言,以及建模与仿真、可视化展示、知识管理等多类工具。提供多种能够进行关联分析、文本分析、深度学习的通用数学算法,能够支撑数据模型及软件应用的快速开发,满足多行业多场景开发需求。

3.4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模型和组件能力。面向不同工业行业,提供满足不同场景分析应用需求的多类机理模型;面向设计、仿真、生产、管理、服务等生产过程不同环节,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形成多类工业微服务组件,实现工业知识的固化封装和复用。

3.5平台间调用能力。支持工业机理模型、工业微服务、工业APP在不同平台间的部署、调用和订阅。支持工具类软件、业务管理系统、设备运维系统等跨平台迁移部署。具备支持基于多个IaaS平台的数据迁移,可兼容多个IaaS平台。

4、应用服务能力。

支持面向企业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环节,进行研发设计类、生产管理类、运营管理类等成熟工业软件的云化,提供面向各类工业场景的机理模型、微服务组件和工业APP。建有应用市场、开发者社区、开源社区等,可选择提供应用开发、部署、交易、交付、评测、安全认证等管理功能。具备人工智能、区块链、VR/AR/MR等新技术应用探索能力。

5、平台安全防护能力。

部署安全防护功能模块或组件,确保接入安全、设备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工控系统安全可靠,在平台中建立工控系统安全防护机制,主动防护漏洞危害与病毒风险。关键零部件安全可靠,在平台边缘计算或人工智能应用中,具备关键零部件的安全可靠能力。

(二)平台服务能力

1、设备接入能力。

平台具有规模化的设备接入能力,连接不少于5000台工业设备(离散行业,工业设备需可连接开关量或可连接运行参数)且设备种类达30以上,或不少于3万个特定行业工艺流程数据采集点(流程行业)。平台应具备对连接设备的管控能力,可管理设备种类应在3种以上且设备总数量应达到2000台。

2、行业软件部署能力。

平台应具有工业知识经验的沉淀、转化与复用能力,部署云化软件种类至少3种且数量应为20个以上,可提供跨平台的不少于3类150个工业机理模型、不少于50个工业数据分析算法,以及不少于3类50个工业APP。工业软件和APP具备较为广泛的应用服务能力,两者总订阅企业种类在3个以上,订阅数量在3000个以上,总订阅用户种类不少于3类,用户数量在5000以上。工业机理和工业数据分析算法应可被广泛调用,每月平均调用次数在1000次以上。

3、应用开发支持能力。

平台应提供丰富的开发支持,开发工具数量在2个以上,调用开发工具包开发者数在1000个以上,每月调用次数在3000次以上,开发语言数量在3类以上,具备图形化开发能力,第三方开发者数量不少于500人。

(三)双跨服务能力

1、平台跨行业能力。

平台覆盖不少于3个特定行业:每个行业连接不少于1000台设备(离散行业)或不少于5000个工艺流程数据采集点(流程行业)。提供的工业模型和工业APP可覆盖至少3个行业,其中每行业工业模型总数量不少于1个,工业APP数量不少于15个。企业平台用户涵盖至少3个行业,每个行业应不少于5家企业用户。

2、平台跨领域能力。

平台具备面向研发设计、供应链、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企业管理、仓储物流、产品服务等不同领域的服务能力,覆盖领域不少于3个:每个领域之间能够实现不同环节、不同主体的数据打通、集成与共享。每个领域具有不少于30个工业机理模型,提供不少于10项工业APP。平台能够带动区域企业规模化应用,有相关的落地应用服务。

(四)平台应用成效

1、平台规划投入。

企业对平台有明确的研发和运营计划;运营主体应为独立法人机构或具有完整组织架构的集团独立部门,人员数量不少于50人;具备可持续投入能力,研发投入合理有效。

2、平台应用成效。

企业应用平台后,在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质量管控、工艺成熟优化、生产成本下降、能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并取得直接经济效益。平台应在创新、设计、制造、服务等各类制造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突出作用,并引发生产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

3、平台生态成效。

具备云计算架构,能够基于公有云实现开放共享。拥有较好的开放性,建有应用商店、开发者社区或论坛等,第三方开发者占平台开发者总数比例在20%以上。

二、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一)平台基础建设能力

1、边缘接入能力。

兼容多类工业通信协议,可采集生产装备、装置、传感器、控制系统和工业产品等各类工业数据,兼容多类工业通信网络和通用网络协议,可在边缘层实现数据预处理并加载边缘应用。

2、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部署主流数据库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可灵活调度的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并进行管理,并具备弹性扩容能力,满足海量工业数据的高并发处理需求,且积累存储一定规模的工业数据。平台能够对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状态进行监控,对异常状态进行故障告警。

3、PaaS平台管理能力。

具备资源调度分配、组件快速部署等能力的应用运行环境,可对实现多租户权限管理、用户需求响应、交易支付等多类用户管理功能。支持多类软件系统数据的云端集成,具备对海量工业数据的存储、编目与索引,以及流处理和批处理,可提供数据去重、数据合并及数据质量评估等数据管理功能。提供多类开发语言,和多种能够进行关联分析、文本分析、深度学习的通用数学算法,能够支撑数据模型及软件应用的快速开发,满足多行业多场景开发需求。

4、应用服务能力。

支持面向大型企业工艺、质量、设备、管理等领域的优化需求,以及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改造提升需求,可提供成熟工业软件和工业APP应用。面向不同工业行业,提供满足不同场景分析应用需求的多类机理模型,提供多类工业微服务组件,实现工业知识的固化封装和复用。

5、平台安全防护能力。

部署安全防护功能模块或组件,建立安全防护机制具备完备的安全防护能力,可确保接入安全、设备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

(二)同行业服务水平

1、行业设备接入能力。

平台在特定行业具有设备规模接入能力,连接不少于1500台特定行业工业设备(离散行业,工业设备需可连接开关量或可连接运行参数),或不少于1万个特定行业工艺流程数据采集点(流程行业)。平台对特定行业设备具有较好的管控能力,可管理设备数量应达到200台。

2、行业软件部署能力。

平台在特定行业具有工业知识经验的沉淀、转化与复用能力,提供不少于50个特定行业机理模型、不少于20个工业数据分析算法,以及不少于30个特定行业工业APP。工业软件和APP具备较为广泛的应用服务能力,两者总订阅企业数量在100个以上,总订阅用户数量在300以上。工业机理和工业数据分析算法应可被广泛调用,每月平均调用次数在500次以上。

3、应用开发支持能力。

平台应提供丰富的开发支持,具备开发工具,开发语言数量至少2类,具备图形化开发能力,第三方开发者数量不少于500人。

(三)平台应用成效

1、平台规划投入。

企业对平台有明确的研发和运营计划;运营主体应为独立法人机构或具有完整组织架构的集团独立部门,人员数量不少于30人;具备可持续投入能力,研发投入合理有效。

2、平台应用成效。

行业内企业应用平台后,在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质量管控、工艺成熟优化、生产成本下降、能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并取得直接经济效益。平台应在行业内创新、设计、制造、服务等各类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突出作用,实现行业整体运行效率提升。

三、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一)平台基础建设能力

1、边缘接入管理能力。

可从工业装备与装置、传感器、控制系统、工业产品等各类设备采集海量异构数据,兼容多类工业和物联网通信协议。

2、平台资源管理能力。

具备稳定可靠的数据存储与计算基础设施,能够实现设计、生产、管理、运维等各环节数据的集成互通,可有效管理海量工业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建模分析。具备多租户权限管理、用户需求响应、交易支付等多类用户管理功能。

3、平台应用服务能力。

支持面向企业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核心环节,进行创新型工业APP与应用服务服务的开发,提供工业软件集成适配接口。

4、平台安全防护能力。

部署安全防护功能模块或组件,建立安全防护机制,确保平台数据、应用安全。

(二)平台服务水平

平台应能够有效连接企业内各类生产设备和管理系统,并形成一定管控能力,提供丰富的工业模型与工业APP应用。平台接入不少于100台工业设备(离散行业,工业设备需可连接开关量或可连接运行参数),或不少于3000个工艺流程数据采集点(流程行业);平台应具备对连接设备的管控能力,可管理设备数量应达到30台;提供不少于20个工业模型以及不少于10项工业APP应用;平台工业模型的月均调用次数不少于200次。

(三)平台投入产出

1、平台规划投入。

企业对平台有明确的研发和运营计划;具备可持续投入能力,研发投入合理有效;能够投入专门团队负责平台研发与运营维护。

2、平台应用成效。

企业部署平台后,在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质量管控、工艺成熟优化、生产成本下降、能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关于组织开展江苏省工业电子商务重点平台培育及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

为深入落实“六稳”“六保”部署,培育壮大工业电子商务平台,更好地服务全省工业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支撑我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江苏省工业电子商务重点平台培育及推广应用工程实施方案(2020-2022年)》(详见附件1),决定组织开展工业电子商务重点培育平台及应用示范企业遴选。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需求,从2020年起三年内共遴选重点培育平台30家、解决方案服务商30家、创新应用企业100家。通过遴选重点培育平台,推动企业加快平台建设,强化服务能力,促进应用创新与落地,培养专业人才,打造制造业“双创”升级版;通过遴选应用示范企业,树典型、立标杆,加快供需资源对接,打造融合应用典型场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形成建平台和用平台双向迭代、互促共进的良好生态。

二、申报范围

根据《工业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工信部信软〔2017〕227号)关于工业电子商务的定义和我省工业电子商务行业特点,确定参与申报的企业范围(类型)为:江苏省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工业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服务商和工业电子商务应用企业(工业企业),申报主体应为江苏省内注册的独立法人,注册时间不少于1年。

(一)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含解决方案服务商)

同时应满足以下条件:

1、申报主体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和制度,运营状况良好,在本行业或省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独立运营至少一个功能架构完整的工业电子商务平台,或成功开发应用至少一个工业电子商务相关的解决方案,并有一定的用户基础。

3、具备较强的平台开发、项目实施、运维、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会信用。

4、具有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和人才。

5、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电子商务融合应用并取得积极进展。

(二)工业企业

同时应满足以下条件:

1、拥有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在基于工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创新方面具有较强实力。

2、具有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和应用人才队伍。

3、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电子商务融合应用,在流程优化、业务提升、模式创新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取得明显成效。

4、工业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或创新应用的经验和模式在同行业或省内有较大的推广意义或已推广应用。

三、重点方向

遴选主要面向三大方向,申报主体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其中一个方向进行申报。对于既有自建平台、又有创新应用的工业企业,或既提供第三方平台、又有解决方案服务的企业,可选择自身更有特色的方向进行申报。

(一)工业电子商务平台服务

1、由工业企业自建的集采集销平台及服务。包括大企业自行开发建设、为企业内部及其供应商提供服务的平台,以及将自建平台向其他企业开放并提供专业服务的平台。

2、由工业企业以外的第三方提供的平台及服务。一是以钢铁、化工、建材等原材料大宗交易为主的直接物料平台;二是以机电设备、零配件、办公用品等多品种采购为主的间接物料(如MRO(维护、维修、运行))平台;三是以研发、生产、检测等制造资源和能力在线交易为主的制造能力交易平台;四是以工业品跨境采购、销售为主的跨境电商平台;五是涵盖以上四类交易对象和功能的综合电商平台。

(二)工业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服务

1、采购和供应链解决方案。包括为工业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协同以及供应链金融等业务流程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服务的企业。

2、工业企业支撑服务。包括为工业企业从事电子商务相关活动提供物流、支付、信用以及广告、营销、数据分析等专业细分服务的企业。

3、工业电商平台支撑服务。包括为平台提供开发、运维、管理以及仓储、物流、支付、结算等服务的企业。

(三)工业电子商务应用创新

应用工业电子商务平台或相关解决方案服务,在采购、生产、供应链、营销等领域实现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优化、生产运营效率提升、供应链上下游高效协同、用户需求精准对接、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基于数据的智能决策等应用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工业企业。

四、工作流程

“平台培育及推广应用”由省、市工信部门共同组织,共分为企业申报、专家评审、结果公示、培育提升和支持推广等五个阶段。

(一)企业申报。省工信厅将于每年第三季度组织遴选,各地工信部门应于当年截止日期9月28日前组织企业完成在线申报,并提交推荐汇总表。

(二)专家评审。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专家评审,每年遴选10家重点培育平台、10家解决方案服务商、30家左右应用示范企业。

(三)结果公示。对入选名单进行公示并发布。

(四)培育提升。对于入选平台,将分别从服务能力提升、用户需求对接、创新应用落地、地方市场拓展、体验中心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培育,着力促进平台丰富资源、扩大规模和创新发展,并将其与入选解决方案一并纳入省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资源池。

(五)支持推广。对于入选平台、解决方案及应用企业,其支撑项目将纳入省级重点项目库,在申报国家和省级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及相关类试点示范、专项资金项目上予以优先支持,典型经验做法将收录典型案例集,并在全省加大示范推广。

五、相关要求

(1)请各地工信部门按照通知要求认真组织辖区内企业积极申报,并于每年9月28日前通过线上审核企业申报材料,提出审核意见(其中,苏南各地每市每年推荐的平台数量不超过5家、解决方案服务商数量不超过5家、应用企业数量不超过10家,苏中、苏北各地每市每年推荐的平台数量不超过3家、解决方案服务商数量不超过3家、应用企业数量不超过5家),并附申报系统自动生成的推荐项目汇总表(详见附件5,加盖单位公章,一式两份报我厅),确保评选活动取得实效。

(2)申报采取电子化网上形式,参与申报的企业需在江苏两化融合服务平台(http://jsiid.zhizaoyun.com)完成注册,填写相关信息并附相关辅证材料(平台申报书模板详见附件2、解决方案申报书模板见附件3、应用企业申报书模板见附件4),本通知及相关材料,可从省工信厅网站政策法规栏(网址链接: http://gxt.jiangsu.gov.cn/)下载。

(3)对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带动作用的优先。

(4)评选活动由南京大学商学院联合工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联盟等单位具体实施。

联系单位及电话:

省工信厅两化融合推进处 025-69652717

电子邮箱:qyxxhc@163.com

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16号苏兴大厦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